请先登录

确定取消

资讯中心 news center

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 资讯中心 > 新闻动态 > 其他

济南老鞋匠耗时六年打造“56个民族”微型鞋

发布时间:2020-08-07 来源:

济南西街工坊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东侧,有一间占地约十五六平方米的鞋店。除了定制皮鞋、修理皮鞋,这里更是一家“微型皮鞋博物馆”。这些微型皮鞋是按照正常鞋子的比例、结构缩小做成的,每只在7.5厘米到8.5厘米之间。这些鞋子不仅外表小巧玲珑、十分雅致,更难得的是,每一只都融入了创作者的创意和对文化的理解。


8.jpg


“56个民族”是老鞋匠彭仕增和他的徒弟刘睿最新的作品,也是继“三寸金莲”“十二生肖”后的又一主题。56个民族,就有56种文化,无数种表现形式,这一做,就花费了6年时间。


8..jpg


让民族特色体现在“小鞋”上 56个民族共抗疫情是创作动力

“实际上这种鞋制作起来要比正常鞋子复杂得多。”彭仕增告诉闪电新闻记者,微型鞋只能用剪刀、锉、针线这些基本工具做,而且要用眼看、凭手感,这是对鞋匠技艺、心境的最大考验。


8.2.jpg


所谓“衣不差尺,鞋不差分”,制作微型鞋的每一步骤都非常重要,制楦、设计、裁剪、缝制……“它们之间都有着贯穿作用,第一步做错了,后面就无法进行了。”彭仕增说。不同于普通微型鞋,“56个民族”除了制作要精良,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设计、如何体现民族特色,更是重中之重。


于是,查找网络资料、翻阅历史古籍、耗尽脑力想创意、画设计图……这些案头工作占据了师徒俩的很大一部分时间。然而,彭仕增发现,有些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,文献资料相对较少,这让他的创作遭遇停滞。


8.3.jpg


“我就给我师傅出了个主意,图腾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比较有特色的文化,有些鞋的图案找不到资料时,是不是也可以加入图腾的图案。”彭仕增的徒弟刘睿告诉记者。既能避免找不到资料的尴尬,又能很好地体现民族的特色,这种处理方式得到了彭仕增的支持。今年8月,最后一只民族微型鞋终于做好了。


8.4.jpg


“你看这款是侗族的,大小约八公分,用了有半个月的时间做成的,可以当两种鞋子穿,这个地方压下去就是拖鞋,平时放上来就是单鞋,包括上面图案是牡丹花,这个就是他们的特色。”彭仕增向记者展示道。要将民族、社会、国家融入到微型鞋的创作当中,这是彭仕增的创作初衷。“疫情期间,咱们全国人民,包括56个民族,一起抗疫情,这也是我的一个动力。”彭仕增说。


彭仕增与皮鞋结缘于儿时,他从小在济南皮鞋厂里长大,父母是厂里职工。1981年,彭仕增退伍后成为济南皮鞋厂的一名下料工,经过辛勤自学和厂里老师傅的教导,一年后彭仕增被破格提拔为设计师,开始了自己的鞋匠生涯。1992年济南皮鞋厂倒闭了,彭仕增下岗后卖过酒、保健品、家具等很多东西,但他兜兜转转还是干起了老本行,在2010年回到济南在家附近开了一个修鞋店,勉强维持生计。


彭仕增这时发现,制鞋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,工艺也越来越先进,干这行的越来越少了。他心里始终想着,要做点什么让大家了解鞋文化。2013年,济南皮鞋厂转型为西街工坊文化创意产业园,邀请彭仕增回来传承老皮鞋厂的皮鞋制作工艺。这与彭仕增的想法不谋而合,很快,他关掉了自己的鞋店,再一次回到了老皮鞋厂旧址,并开始做起了微型鞋。


8.5.jpg


彭仕增并不指望卖这些作品为生,而是希望把从老皮鞋厂上一辈得来的手艺、鞋文化,通过徒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,这是他坚持做下去的信念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彭仕增的身体大不如以前,“现在这个作品完成了,我也希望能停下来休息休息。”彭仕增说。



来源:闪电新闻


【返回】

About leather365.com - 关于皮革和制鞋网 - 联系方法 - 版权声明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

copyright 皮革和制鞋网©1997-2018   京ICP备16061808号-4 公安备案:110105005870

技术支持:快帮云